為您的寶寶選擇最適合的嬰兒包巾 - 新手媽媽的最佳選擇!
挑選理想嬰兒包巾需要考慮多個方面。希望以下的建議能夠幫助新手媽媽們選擇到合適的嬰兒包巾,讓寶寶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1. 適合寶寶肌膚的材質
選擇嬰兒包巾時,要特別注意材質。選擇柔軟、親膚、吸濕性好的布料,例如棉、竹纖維等天然材質。這些材質能減少對寶寶嬌嫩肌膚的刺激,為寶寶提供舒適的使用體驗。
2. 安全無毒的染料
確保嬰兒包巾的染料無毒無害,選擇無甲醛、無重金屬等有機或低敏的染料。這樣可以防止寶寶在使用過程中吸入或吞嚥有毒物質,保障寶寶的健康。
3. 經久耐用的品質
優質的嬰兒包巾應具有耐磨、不起球、不褪色等特點,能夠經受長時間的使用和洗滌。這樣可以讓新手媽媽們更放心地使用,不必經常更換包巾。
4. 適合不同季節的厚度
根據不同季節和氣候選擇適合的嬰兒包巾。夏天選擇較薄的包巾,以保持透氣性;冬天則選擇較厚的包被,以確保保暖性。適當的厚度能讓寶寶在不同季節都保持舒適的睡眠環境。
5. 方便使用的設計
選擇具有方便使用的設計,例如磁扣或魔術貼等簡單易用的扣子。這樣可以讓新手媽媽們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更省力省心,特別是在換尿布或翻身時,能快速完成操作。
6. 多功能性
挑選具有多功能性的嬰兒包巾,例如可以作為襁褓、毯子、哺乳遮等使用。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購買其他產品的成本,還能為新手媽媽們提供更多方便,讓照顧寶寶變得更簡單。
7. 美觀大方的款式和顏色
選擇美觀大方的款式和顏色,讓嬰兒包巾成為寶寶的時尚配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寶寶性別挑選合適的顏色和圖案,讓寶寶在舒適的同時,也顯得可愛時尚。
8. 易於清潔
選擇易於清潔的嬰兒包巾,以便新手媽媽們能夠輕鬆保持包巾的清潔衛生。選擇可機洗、快乾、不易沾染污漬的材質,有助於維護寶寶的健康和舒適。
9. 品牌口碑與售後服務
挑選具有良好品牌口碑和售後服務的嬰兒包巾,可以讓新手媽媽們購物更放心。在選擇時,可以查閱其他消費者的評價和建議,並了解品牌的售後政策,以確保購買到高品質且值得信賴的產品。
而酷咕鴨的懶人包巾就具備了以上特點,其相關產品的介紹如下:
- 一體式設計:懶人包巾採用一體式設計,方便新手媽媽輕鬆包裹寶寶,無需擔心包裹方式或繁複的步驟。
- 適合新生兒至6個月大的寶寶:這款包巾適用於新生兒至6個月大的寶寶,能夠提供適當的支撐和舒適感。
- 安全舒適的材質:懶人包巾使用安全舒適的材質,保證寶寶在使用過程中的舒適度和安全性。
- 適當的緊度:包巾可根據寶寶的身體狀況進行適當的緊度調整,以確保寶寶在包巾內保持舒適的姿勢。
超多款式可供選擇:
綜合以上所述,這款懶人包巾無疑是新手媽媽的理想選擇。其一體式設計、安全舒適的材質、適合新生兒至6個月大寶寶的尺寸以及可調緊度等特點,讓媽媽們能夠輕鬆照顧寶寶,並為寶寶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睡眠環境。
選擇酷咕鴨的懶人包巾,讓您與寶寶共享美好的成長時光。
如果想了解更多酷咕鴨的訊息,可以到官網上或是臉書諮詢他們的客服人員喔
KUKU81CDC155RG1 |
新生寶寶的懶人包巾的選擇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係到寶寶睡眠的品質,還直接關係到寶寶的健康成長。 2023冰絲棉蝶型包巾推薦
因此,在選擇包巾時,建議選擇優質且柔軟的棉質材質,並且注意包巾的大小和寬度是否足夠,以確保寶寶完全被包裹,提供更好的安全感。 2023仿麻布薄款包被推薦
酷咕鴨是一個專注於嬰兒用品開發的品牌,懶人包巾採用高品質純棉材質,非常柔軟舒適,適合寶寶使用。 臺中超吸水護頭包巾推薦
此外,酷咕鴨的包巾採用經過嚴格消毒處理的棉質材料,徹底解決細菌和病毒對寶寶的傷害。同時,包巾大小和寬度設計合理,可完全包裹寶寶,讓寶寶感受到媽媽的懷抱般的溫暖和安全感。
總之,酷咕鴨懶人包巾是目前新手媽媽非常值得入手的一款高品質的產品,可以為寶寶提供舒適、安全、健康的睡眠環境,同時也能給新手父母帶來更多的放心和安心 高雄綿羊毛懶人包巾推薦
歲月復始 春華秋實 心若始終 又何必皺皺巴巴 如一張 紛飛的白紙 糊涂也罷 孤獨也罷 來生誰會 重復 今生的一日 夢里跋涉 很多 醒來還是 在開始 沉醉, 如落花 追逐流水的癡 心的方向 近在咫尺 一輩子 落向根的靈魂 裹挾著 生命的殘枝 飄落的雨滴 墮落的天使 涌向心的謊言 如芒刺絲絲 咬牙堅持 灑滿真誠的話 以愛的名義 呼喚著 做為人的良知 抓一把黃土 掩在 天堂的房室 生的欲望 散落人間 糾纏 我記得 你在我生命中的 每一刻 每一時 都那么溫暖 哽咽在喉的感動 卻已隔世 周而復始 我牽著你的手 站在 上帝的腳下 擦拭 心靈的灰塵 聆聽 來自天堂的 贊美詩 >>>更多美文:現代詩歌
三月的春風, 穿過搖曳著的桃花林, 一朵朵粉紅色的花兒爭相輝映。 情意綿綿,繾綣相惜, 剪一段舊時光, 似一泓凈水緩緩流淌, 攜一枝花香,佇立欣賞 淡淡的思念,隨風飄蕩。 氤氳, 整個桃花林和那碧水池塘, 在一縷光影里攝取一壺優雅馨香, 滿腹的情愫變成了一腔傾訴的衷腸。 春風如酒, 流著蜜,飄著香, 醉倒了那滿樹的桃花, 美滿了心中的好時光。 春雨如歌 蕩著情,灑著愛, 一汪纏綿如水的目光, 令人生情,引人遐想。 染香了我一生的回眸, 搖蕩著我一世的心房。 時光在流走,春風在蕩漾, 在如畫的春色里, 攬一襲闌珊春色, 掬一脈澹澹花香, 將這春色,將這芬芳, 揚灑在我的琵琶琴弦上, 心中那份念想隨著琴聲, 在空中婉轉地悠然飄蕩。 在那一瞬,淥水亭里, 在那一剎,桃花林間, 詞闕跌落,琴聲悠揚, 飄落著一抹花的清香。 我在回想 那卷千年輪轉的詩畫里, 掛滿了姹紫嫣紅的景象, 清水湖畔,桃柳樹旁, 她那桃花般的笑臉, 在我的胸間綻放, 她那甜潤的話語, 滋潤著我的心房。 云飄杳渺,情意姍姍, 傾訴相思,共敘衷腸。 煙雨傘下的相依相偎, 渲染了暮色雨中的蒼茫, 凝固了搖曳的花草芬芳, 就如昨夜里在我的夢鄉中呢喃過的一樣。 我在回想, 在那殷紅桃花樹下,在那悠悠綿長的雨巷, 她柔軟的身影緊依在我的身旁, 她那甜潤的笑臉,柔柔的目光, 撐開了我心中的癡想。 紫簫流咽風云遠,雨巷盡延癡念長, 心墨微濃眉黛羞,相擁如蘭醉心房。 繞纏了三生三世的那份情, 欲將魂魄斷,如夢在吟唱。 這一份等待已久的相知; 這一場等待已久的相識; 這一份等待已久的相擁, 拈濺了無端瀟湘雨,痕盡了滄桑水流長。 拂卻煙云,瑤瑟前世夢悠悠, 柔柳滴雨,夢碎西湖斷橋旁。 三千青絲糾結的塵緣, 難覓身影叫人斷寸腸。 瀟湘竹上已無淚, 三生石上相思長。 訴不盡這人間的悲悲喜喜, 彈不盡心中那份牽牽絆絆, 唱不完那段情緣似水流長。 前世的前世,為何會將這相見在心底埋下, 今生的今生,為何會跌倒在幽夢中把淚藏。 人低語, 散落了一地的碎花瓣, 襲來了澹澹的桃花香, 只將這遭逢凄美的絕唱, 留于心底獨自道短長。 >>>更多美文:散文詩
一位70后的感慨:下半輩子我會陷入貧困嗎? 文/劉黎平 我一直是個有著憂患感,卻始終未走出憂患的人。 從一個小悲劇說起吧。 十多年以前,聽家鄉人說,父母生活勞動過的生產隊,有一位長我十歲左右的大哥,在鐵路旁電線桿上貼假證廣告,被警察追趕,中槍,還算幸運,打在腿上,之后扭送回鄉。 吃了子彈,在我們當地是一件很不幸、很恥辱的事,怨婦罵丈夫時,最嚴重的一句話就是:“紅炮子穿心的”。這位老鄉的遭遇在當地引起的反響可想而知。 老鄉姓毛,外號光頭哥,曾何幾時,他們毛家曾是方圓十來里的“顯族”。 光頭哥父親名字中帶一個“敏”字,職業是漆匠,人稱“敏漆匠”,手藝祖傳,傳到他手里,不知是第幾代。 從他所在的生產隊往外走十公里,沒有第二個從事漆匠手藝的。他所從事的產業,其附加值,遠遠高于社員們在地里刨一鋤,挖一鏟的勞動,他很為此驕傲,用了一番很形象的話來概括自己的成就感:“我雖然是農民,可一輩子沒下田沾過泥巴沾過水。” 那個時代我所生活的農村,雖然極其貧困,社員們經常用地瓜當口糧,然后,敏漆匠家中頓頓有白米飯,天天能喝酒,壇子罐子里的腐乳、辣椒醬,墻上的臘肉干,沒斷過。 異于常人的富貴,全源于他手中的活兒:刷漆。 敏漆匠很豪爽,很大度,我們家在1979年回城后,將鄉下的房子作價一百來元賣給他家。后來,我家請木匠做了一個衣柜,請了一個蹩腳漆匠,刷得實在對不起行業平均水平。 敏漆匠聽說后,立即叫他兩個兒子進城,吩咐說:“你們幫老鄉刷好柜子,一分錢都不能收,包括油漆成本。” 這種大度和豪爽,半源于性格,半源于行業的驕傲。因為,我大度得起,豪爽得起。 再過十年,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城的鄉親和父母聊起敏漆匠,皆嘆息:漆匠家中光景,泯然眾人矣。 又數年,則說:漆匠家中光景,不如眾人矣,兒子孫輩得出去打工了。 父母聽了有些惆悵,很為這位生產隊顯族的沒落傷感,我當時是一位師專生,在旁邊聽著,全是一種局外人的感受:時代在前進,你不前進,多少有點活該。 可惜當時年紀小,不知世道有多艱難。 父母在1980年前后回城,父親在學校工作,母親進入了一家讓人眉毛都能長三寸的企業:縣五金交電化公司。在那個買一輛鳳凰牌永久牌自行車都得求爺爺告奶奶的時代,這家單位的榮耀有多大,用頭發都可以想象出來。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那是一個銷售行業工人無憂無慮,甚至有點囂張的時代。 他們的稱呼本來就是一種榮譽,不叫售貨員,不叫服務生,而是堂堂正正的“營業員”。 1984年春晚,張明敏的“中國心”紅遍大江南北,而春晚第二天大早,第一個用收錄機滿大街播放的,就是縣五金交電化公司。那樣霸氣的分貝,那樣高大上的氣勢,感覺好像張明敏是在五交化公司演唱似的。 這也算是一種傳播的優勢吧。 記得當時我去上學,從播放著“中國心”、“回娘家”的營業大廳里走出來,上世紀八十年代國有銷售企業的那種榮譽感,也延續到我這個小學生身上,讓我有如同從中南海走出來的豪邁感。 有時候,在盛夏的夜間,公司的小伙子們在營業大廳里大分貝打開電視機,看全國武術錦標賽直播,因為電影《少林寺》的關系,那時候的武術比賽頗有粉絲,小伙子們一面喝彩,一面喝汽水,臉上洋溢著幸福得無比張揚的笑容。 當時,所有的人都相信,他們這種自豪而幸福的生活,會持續下去,他們的明天也就是今天,他們的今天也就是明天,反正處在同一個領域:幸福。 而且,按照當時的就業思路,這種幸福會延伸到我們70后身上,因為當時還流行一個職業接班制度:頂職。 那時的公司開會,很少談及具體的業務,諸如營業額,利潤,公司經理作報告,主要內容是講政治,講新時期的大好形勢,那語氣,完全是黨委書記作政治報告。 難怪當時一部名為《子夜》的電影,是根據矛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讓影評家吐槽:電影的主人公哪里像民國上海灘的資本家,完全是黨委書記在做報告嗎。為什么?是當時的經濟形態決定了藝術形態。 種種的驕傲和豪邁,都來自于行業的壟斷性特征,站在高處的人,總是豪邁而幸福的。這和家鄉漆匠為什么豪爽、大度,都有同一個緣由:行業的獨一性,不可替代。 因此,那時銷售行業的工人,微微地有點囂張,有點任性。 姑且舉一例: 五交化公司有一家專門賣化工產品的門市部,我母親曾在那里工作過。一位同事阿姨,胖胖的,坐在柜臺里懶得動身。某日,有位農民來買貨,問:“同志,請問有土紅嗎?”售貨員懶懶地回答:“沒有土紅,只有鐵紅。” 其實,土紅和鐵紅就一回事。 這恐怕是當時銷售行業態度的一個生動寫照。 傲慢,來自于行業的獨一性。 然而,不久,我就親眼看到和感受到這個行業的寒冬。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考上大學,雖然只是個師專,但是當時全班一百多號人(有大量復讀生),只考上九個。 母親公司的人都很高興,有一位識時事者,很真誠地祝福說:“張大姐,你的崽爭氣,考上大學,又是教師,以后就不用像我們這樣擔心行業會垮掉,公司子弟能讀書的不多,驕傲,蠻橫,不學技術,現在嘗苦頭了,你們家小劉不錯,爭氣,不會進入下崗大潮。” 彼時關于五交化公司會垮掉的傳聞,一波比一波高,有時候公司員工會自我安慰說:“不會的,肯定不會,我們是國有企業,我們的干部可以直接調到縣委當領導,都是國家工作人員,政府怎么能讓國家工作人員沒飯吃呢?” 員工們還在用計劃經濟時代的身份來安慰自己。大家都有危機感,但是誰也不知道怎樣對付危機。 然而,寒冬還是在危機感中如實地降臨了。 我母親在公司垮掉之前退休了,領到了退休工資。但是絕大部分中年壯年員工,都在這個時候忽然失去了手中的飯碗。 母親描述說:公司開了最后一次員工大會,宣布公司不行了,除幾個留守人員負責公司房產和租賃事項外,大家都散伙。老員工們痛哭起來:以前私人和家庭有事,可以找公司解決,以后,我們有事,找誰去? 那一次,沒有幾個人走出去,尤其是那些年過四十,上有老下有小的男性領導,他們已經來不及走出去,無法再學習新的技能,無法找到一種與以前的體面相稱的工作方式。 公司有一位營業主任,個子不高,且隱其名,三十來歲時當上公司領導,意氣風發,也有點得意忘形,見了普通員工,愛理不理。下崗后,一切的官架子,都轉變為在鬧市炒米粉的姿勢。 當時我在家鄉教書,每次經過農貿市場,看到門口這位曾經指點江山的領導在滿頭大汗地一手執鍋,一手執鏟,系著污垢滿是的廚布,在那里從事第三產業的時候,心里像承受核彈爆炸一般,升起巨大的蘑菇云,這朵蘑菇云就是:憂患感。 我不能像我的叔叔、阿姨輩那樣,在一個興旺的時代,被捆在一個沒落的行業上,被其活活耽誤。對于這個時代,他們也曾鼓掌,也曾歡呼,然而,他們卻在鼓掌和歡呼中憔悴和凋零。 我的同輩中也有,有一位小學同學,頂職在一家國有銷售公司工作,后來娶妻,家居電器都買好了,結果碰上公司倒閉,新娘不干了,不來了。 下崗女員工,是那時人民教師配偶的一個重要來源。教師錢不多,但穩定,女公務員不稀罕你,只好和下崗女工互相將就吧。 娶妻和我學歷不對稱,這也讓我很憂患。 那時的我,好像“平凡的世界”里的朱少平,不安于平淡的鄉村教師生涯,要走一條異樣的路,于是考研,以我魯鈍的資質,考了三次才考入暨南大學文學院。 畢業,我進入媒體,紙媒界。 我驕傲地認為:我終于走了一條和前輩們異樣的路。 每年回家,和父母走在大街上,遇母親的同事,父母都會驕傲地介紹一番:我崽,如今在報社當記者。 母親同事們,那些曾經在盛夏夜,在公司營業大廳一面喝酒,一面看武術錦標賽的一群,如今用仰慕的眼光看著我,我如同在玫瑰色的云端里。 我進入紙媒,并不只是虛榮心使然,也是一種使命感使然。我喜歡文字,喜歡傳播文字,喜歡很多的人感受到我文字里散發的熱誠、激情和那么一點點勉強稱得上是智慧的玩意。 我是如此地狂愛碼字,2000年的年底,2001年春節前夕,我許下一個愿望:希望我的名字每天都能在印刷品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地傳播出去,果然,滿天神佛,列祖列宗,聽見我真誠的呼喚,我進入一家大紙媒集團,成了經濟新聞部的編輯,每天報紙左上角都印著我的大名:劉黎平。 前輩們碌碌無為,靠著國家特殊的壟斷經濟形態過著舒心的日子,這是一種恥辱,人的落寞,往往是因為缺乏責任感,使命感,我這個70后的小知識分子,和他們那幫倒霉蛋是不同的,我是一個非凡的人物。 說這話,似乎有點自命不凡,但是,進入新聞行業的人,有幾個是自命平凡的呢? 說實在話,除了父母親人師長,我最感恩的,就是我所從事的這家紙媒,廣州的一家巨型紙媒。一些離開它的同事,多多少少向我抱怨過它,但是我始終沒有說過一句抱怨的話,不是謹慎,而是真誠。 這家紙媒,不只是一個飯碗,更是一個盛放理想的容器,它實現了我的理想,讓我署名的文章每周幾十萬地向外傳播,讓我走在路上能遇到粉絲,讓我能出版幾本不太暢銷的書。 這個世紀初,我進入紙媒時,正是如日中天的時期,廣告收入全國報業第一不說,居然還勝過正在興起的芒果臺。紙媒的廣告收入超過幾乎同級別的電視臺,這在如今是不可想象的。 我那時也不能說沒有危機感,憂患感,因為我們經常要從網上找最新信息來源,記者們要等網上的央行加息減息消息,看新聞,往往第一時間上網,然后才考慮報紙。 然而,我的憂患感,僅僅停留在紙媒與網絡平等競爭的層面上,報紙在新聞傳播領域,雖然將來不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但至少是一個較大較強的存在。 而且,勞動人民對于報紙質樸的情感,似乎也對我有著心理撫慰的作用。 記得有一天晚上,十二點左右,上了班回家,叫了一輛的士,司機知道我是報社的,很羨慕地說:“報紙好啊,國民黨要辦,共產黨也要辦,反正缺不了你們。” 這句話勝過千萬句經過精心策劃,引用了海量數據的精英人士的報告,人民如此看好我們,我們干嘛要憂患呢? 其實,這位司機大哥的話,有一個詞要替換,就是“報紙”要替換成“新聞”。 所謂的反正缺不了我們,這個我們,其實應該是職業化的新聞群體,而不是具體的我們的這一群個體。 沒想到這個行業,廣告在呈現斷崖式的下滑,甚至能聽到斷崖的聲音,這聲音來自于工資卡,很多家紙媒已經在傳播這種聲音。 隨著這種聲音到來的,是很多紙媒精英肉身的死亡,不明白為何行業的式微,要以人的生命作為祭奠和注解,莫非這就是共業?就是劫數? 有一回參加兒子的家長會,一位女家長,也是同城報紙的,她跟我說:你們已經算幸運的了,還能在賬面上沒有下滑跡象,年終獎季度獎照發,盡管購買力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已經很多人在家里閑著,每個星期做不了幾個版,薪水實在是很沒面子。 開完家長會,我牽著兒子的手,走在學校前面的林蔭大道上,看著他好奇地問我:爸爸,我們什么時候買路虎,我們什么時候換電梯樓。 看著他忽閃忽閃的眼神,充滿著對父母未來,對自己未來的憧憬,我忽然有點緊張,我親愛的孩子,你知道嗎?爸爸的下半輩子可能陷入貧困。可能你得在這個貧寒的家庭里長大,如果你不夠走運,不夠努力,可能還得將這種貧寒延續下去。 有一部美國短片小說,講一個小孩聽說班里要捐助貧困家庭,善良的他也拿了東西捐出來,結果老師很無情地告訴他:“某某同學,你不用捐獻,因為學校捐助的,就是你家。”當時那位孩子愕然之后的淚花,會是怎樣一種心痛呢? 忽然擔心,自己的孩子,也會冒出這樣的淚花。 我驚恐不安地悲傷起來,所有曾經有過的使命感、責任感,此刻被生存危機感沖刷得蕩然無存。 我想起家鄉曾經富貴的漆匠,他的兒子在鐵路旁貼廣告挨槍子,想起母親公司那位曾囂張不可一世的業務主任在鬧市滿頭大汗炒米飯,我的下半生會不會像他們一樣呢? 我當時引以為警示的,就是我如今所面臨的。 引用我曾經寫過的一部玄幻小說:《一位史前暴君的筆記》,里面有這么一番話:“年幼的時候,我以為我能拯救這個星球;年少的時候,我以為我能拯救這個帝國;年青的時候,我以為我能拯救這座城市;中年的時候,我發現我連自己都拯救不了。” 悲哉斯言。 幼稚的兒子,目前不能感知我的危機感,就好像當年的我不能感知父母叔叔阿姨輩的危機感。 我前幾年就有個擔心,擔心在媒體界,會出現像產業工人那樣的退出潮流。如今的這一群,是高知識高素養的一群。 這種潮流,冷眼去看,不是某一個政策的失誤,不是某一個人物的品質問題,而是一種無法拒絕的潮流,一種無法用失誤和卑鄙去譴責的潮流。 它總會來,它總會發生,它總會選擇某一人群,如果你不幸被選中,而且不幸在人到中年被選中,你能做到的,似乎只有跟著沉船上的老鼠逃生。 不要嘲笑上一代人的落魄,因為很可能你會成為他們。 不要說“人窮志不窮”,物質上窮了,精神也會跟著淪喪。即使在提倡越窮越光榮的時代,一個生產隊里,最窮的那一戶也是受嘲笑最多的一戶,更何況今日。 伴隨著對下半生貧寒的恐懼,還有對光榮感失去的恐懼。 我們很可能成為被照顧的一群,拿著國家的救濟過日子,一旦想到這個,我忽然明白,歐美那些高傲的曾經的精英,為什么寧肯在地鐵口搞雜耍,也不愿意去領救濟金。 士可殺不可辱,在市場經濟社會還是存在的。因為他們不舍曾經有過的一份光榮感。 漆匠、營業部主任,失去的也是一份光榮感。 紙媒的人,如今從事的新營生,可謂五花八門,搞廚藝,賣“心靈雞湯”,從事童書推銷,或者跑動漫業務,或靠一棟大樓收租,這個社會只要不懶,不太蠢,餓不死人。 然而,那一縷夕照般的職業榮譽感,卻已經蒼白,漸漸沉入昏暗。 早知道如此,不如早一點去炒粉,去賣菜,去開班,在這些行業早一點折騰經營,憑著當年考入名校的智商和毅力,或許早就開上連鎖店,當上土豪了。 還有一條途徑,就是理財。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然而,憑借你在新聞界積下的那點子銀兩,在失去營生行業的情況下,它們的利息完全不夠你保證下半輩子的開銷。 世界上沒有永遠不下跌的股票,沒有永遠高利息的理財產品,更何況你的基數也就那么一點點,要跟上通脹的速度,它們得翻倍地增長,有這樣的事嗎?捫心自問一下吧。 還是說說職業榮譽感吧。 新聞在碎片化,在個體化,新聞傳播主體也在碎片化,個體化,新聞從業者想要保持那份榮譽感,使命感,在保持主業的同時,微信是維持這種感覺的最合適平臺。 問題是,這種職業感覺可能會延續下去,但往昔的那一點點收入上的優越感(其實也很不實在)卻再也維持不下去。 閱讀量就算屢屢達到100000+,粉絲一萬、兩萬地漲到十萬,可是大部分人除了在朋友圈,在手指的劃撥中獲得一種數字刷新上的快感之外,真金白銀,一分也沒有。 尤其是本人這種,純粹是賺吆喝的。覺得和當年在中學辦文學社,分發那些布滿濃稠油墨的文學小冊子沒啥子區別。 對整個行業,我一直是個路盲,但我對那些口水救世主也沒有什么信心。 世上從來沒有救世主,也沒有先知先覺者,一種新的行業形態,誰都預言不了,就好像從來沒有經濟學家能預言到經濟危機一樣。 聽過很多的關于新媒體的報告,講座,然而到目前為止沒有見過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就算是占了威權力高度的澎湃,聽說點擊量也在斷崖式的下崩。 新的新聞形態,它一定有,一定有它的理存在著,就好像朱熹說的:凡是事物,事先一定有一個理存在。 然而,世界是神秘的,不可知的,誰都摸不到這種新媒體形態的理,誰都不能準確描述它的具象,誰都說不清楚它何時來臨。 就好像羅斯福新政,誰都以為是他挽救了美國的危機,誰都沒有想到是一場超規模的戰爭挽救了美國的經濟。(注:羅斯福、二戰并沒有挽救美國) 是二戰挽救了美國,挽救了西方,然而,在這場挽救的過程中,是億萬百姓的痛苦和士兵的犧牲。 我們新聞人摸索著走向那個新的媒體形式,沒有人能說清楚這個摸索過程和未來的情狀,但可以明白的是,我們也要經歷新聞的“二戰”,會有很多犧牲,很多痛苦,很多彷徨,或許不幸,只是不知道誰會面臨這些人力與時代力的摩擦。 作為自封的太史,我只能暖男式地說一句:摸索前進的路上,我們保重。 貧困從來不是一種不幸,最大的障礙是不愛 貧困是一個寶貴的環境 貧困不是套住幸福的枷鎖分頁:123
高雄天然棉袋鼠包巾推薦 台北冰絲棉懶人包巾推薦 寶寶懶人包巾怎麼洗淨?台中絨毛布多功能懶人包巾推薦 台北冬季保暖布可重複使用懶人包巾推薦 寶寶懶人包巾和浴巾有什麼不同?
留言列表